梅毒患者經過規(guī)范的抗感染治療和充分隨訪(一期梅毒隨訪1年、
二期梅毒隨訪滿2年、晚期梅毒隨訪滿3年),
梅毒血清學試驗中的非特異性抗體滴度仍未轉陰,長期維持在低滴度,在排除了體內持續(xù)存在感染(
梅毒再感染、晚期梅毒)和化驗檢測生物學假陽性情況下,可考慮為血清固定。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 臨床研究發(fā)現,
梅毒治療后是否發(fā)生血清固定與患者病期、性別、年齡、非特異性抗體滴度、治療藥物等多種因素有關。 近年來,
梅毒血清固定的增加導致
梅毒診療面臨新的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趙玉磊,蘇曉紅.
梅毒血清固定機制研究進展[J]. 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4,02:122-125. [2] 趙玉磊,樂文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