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
感染科
-
別名:
infective hepatitis
甲型肝炎
viral hepatitis type A
-
癥狀:
黃疸
乏力
發(fā)熱
-
發(fā)病部位:
暫無
-
多發(fā)人群:
兒童和青少年
-
相關疾?。?/span>
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A,簡稱甲型肝炎)系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臟炎癥,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好發(fā)于兒童及青少年,主要表現(xiàn)為食欲減退、惡心嘔吐、乏力、肝大及肝功異常,病初常有發(fā)熱,臨床經過常呈自限性,絕大多數(shù)患者在數(shù)周內可恢復正常。
1973年Feinstone等首先應用免疫電鏡技術從急性甲型肝炎患者糞便中發(fā)現(xiàn)了HAV,我國也于1978年分離到該病毒。近年來在HAV的分子生物學、基因結構、基因克隆及疫苗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1991年將其分類為小的RNA病毒科的一個新屬,即嗜肝RNA病毒屬。目前,在世界范圍內HAV僅有一個血清型和一個抗原抗體系統(tǒng)。HAV是一種微小的RNA病毒,呈對稱20面顆粒狀,直徑27~32nm,內含一條正股RNA,基因全長約7478個核苷酸,耐酸、耐乙醚、耐熱,對含氯、醛類、碘類、過氧化物及環(huán)氧乙烷等消毒劑及對紫外線、微波、γ射線等較敏感,但對乙醇、氯己定等有耐受性,低溫下可長期保存,其傳染性亦不被破壞。[收起]
1973年Feinstone等首先應用免疫電鏡技術從急性甲型肝炎患者糞便中發(fā)現(xiàn)了HAV,我國也于1978年分離到該病毒。近年來在HAV的分子生物學、基因結構、基因克隆及疫苗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1991年將其分類為小的RNA病毒科的一個新屬,即嗜肝RNA病毒屬。目前,在世界范圍內HAV僅有一個血清型和一個抗原抗體系統(tǒng)。HAV是一種微小的RNA病毒,呈對稱20面顆粒狀,直徑27~32nm,內含一條正股RNA,基因全長約7478個核苷酸,耐酸、耐乙醚、耐熱,對含氯、醛類、碘類、過氧化物及環(huán)氧乙烷等消毒劑及對紫外線、微波、γ射線等較敏感,但對乙醇、氯己定等有耐受性,低溫下可長期保存,其傳染性亦不...[詳細]
甲型肝炎的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充分闡明,除了HAV直接殺傷肝細胞外,機體的免疫應答反應可能在甲型肝炎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有關機制簡述如下。 1.HAV的直接殺傷 HAV經口進入消化道黏膜后,先在腸道中增殖,然后在肝細胞和庫普弗細胞內增殖,經膽管由腸道排出。HAV在肝細胞內復制的過程有可能導致肝細胞損傷。亦有研究發(fā)現(xiàn)HAV持續(xù)感染肝細胞時,并不產生細胞病變。 2.免疫損傷 有報道認為甲型肝炎的肝細胞損傷與肝細胞內病毒的消除與患者的細胞免疫反應有關。CD8+細胞有特異性殺傷感染HAV肝細胞的功能。研究發(fā)現(xiàn)甲型肝炎患者病毒特異性CD8+產細胞亞群升高。而CD8+細胞的殺傷作用與主要組織相容性(MHC)抗原的表達有關,MHC抗原表達增強可促進這種殺傷作用。外周血淋巴細胞能產生并釋放γ-干擾素,這種內源性的γ-干擾素能誘導感染肝細胞膜1類MHC抗原表達,因而能促進CD8+細胞對感染肝細胞的殺傷作用,甲型肝炎早期HAV在肝細胞內大量增殖,CD8+細胞的特異性殺傷作用是早期肝細胞受損的原因之一。病程后期的免疫病理損害與肝組織中浸潤的MHC抗原、CD8+細胞的特異性殺傷作用有關。在肝細胞破壞的同時HAV清除。針對1類MHC抗原的特異性抗體能阻抑CD8+細胞的這種殺傷作用。與細胞免疫反應有關的另一標志是甲型肝炎急性期患者淋巴細胞膜表面白細胞介素-2受體(MIL-2R)表達顯著增加,MIL-2R與T細胞的活化有關,且與肝細胞損傷標志ALT呈正相關。甲型肝炎急性期及恢復期,血清中的抗-HAV IgM和IgG抗體均有中和HAV的作用,甲型肝炎的抗原抗體可形成免疫復合物,其與肝細胞損傷的關系尚不明確。此外,近年來許多報告指出活性氧是引起多種臟器組織損傷的原因之一,有報道急性甲型肝炎患兒的血漿脂質過氧化物(LPO)顯著升高,紅細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顯著降低,LPO產生增多,可使肝細胞生物膜損傷。另一方面,由于HAV感染,肝細胞炎癥及網狀內皮系統(tǒng)功能下降等因素,形成內毒素血癥,導致肝微循環(huán)障礙,使肝有效循環(huán)量減少,組織缺血缺氧,也使LPO產生增多,進而加重了肝損傷。 3.病理可見 急性甲型肝炎早期,肝臟腫大充血,肝組織有輕度或中度炎性浸潤,肝細胞高度腫脹,呈氣球樣,胞漿染色淺,嗜酸性染色增強,胞核濃縮、空泡變性、溶解、消失,嗜酸性壞死較明顯,成為嗜酸性小體。匯管區(qū)炎性細胞浸潤,主要為淋巴細胞、漿細胞、大單核細胞,伴有庫普弗細胞增生,有時甚至出現(xiàn)肝細胞灶性壞死及類似碎屑樣壞死,但一般較輕,病變累及肝內小膽管,可出現(xiàn)淤膽現(xiàn)象。少數(shù)起病急、發(fā)展快的急性重型肝炎,有大片肝細胞壞死,溶解壞死的肝細胞迅速清除后,殘留網狀纖維支架,肝臟體積縮小。組織學改變分為水腫型及壞死型,水腫型以彌漫性肝細胞腫脹為主,小葉中有多數(shù)大小不等的壞死灶,有明顯的毛細膽管淤膽;壞死型表現(xiàn)為廣泛的肝細胞壞死、消失,可見網狀支架,小膽管淤膽,肝竇充血,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大量吞噬細胞浸潤。[收起]
甲型肝炎的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充分闡明,除了HAV直接殺傷肝細胞外,機體的免疫應答反應可能在甲型肝炎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有關機制簡述如下。 1.HAV的直接殺傷 HAV經口進入消化道黏膜后,先在腸道中增殖,然后在肝細胞和庫普弗細胞內增殖,經膽管由腸道排出。HAV在肝細胞內復制的過程有可能導致肝細胞損傷。亦有研究發(fā)現(xiàn)HAV持續(xù)感染肝細胞時,并不產生細胞病變。 2.免疫損傷 有報道認為甲型肝炎的肝細胞損傷與肝細胞內病毒的消除與患者的細胞免疫反應有關。CD8+細胞有特異性殺傷感染HAV肝細胞的功能。研究發(fā)現(xiàn)甲型肝炎患者病毒特異性CD8+產細胞亞群升高。而CD8+細胞的殺傷作用與主要...[詳細]
1.急性黃疸型 (1)黃疸前期:感染者經15~45天(平均30天)的潛伏期,大多急性起病,有畏寒發(fā)熱、倦怠無力、肌肉酸痛、食欲缺乏、惡心厭油、嘔吐及上腹不適等,持續(xù)數(shù)日至2周。少數(shù)患者無明顯癥狀。主要體征有肝區(qū)壓痛及叩擊痛。末梢血白細胞總數(shù)正?;蚵缘停馨图毎龈?,可見異常淋巴細胞,尿膽紅素陽性,ALT升高,抗-HAV IgM陽性。 (2)黃疸期:大約在發(fā)病后1周,發(fā)熱消退,尿黃似濃茶,鞏膜、皮膚黃染,1~2周內黃疸達高峰。肝大,有壓痛及叩擊痛,部分患者有輕度脾大,ALT升高,血清膽紅素超過17.1μmol/L,持續(xù)2~6周。 (3)恢復期:黃疸消退,癥狀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持續(xù)2周至4個月,少數(shù)有達6個月者。 2.急性無黃疸型 一般較輕,病程較短,易忽略,僅表現(xiàn)為乏力、食欲減退、腹脹和肝區(qū)疼,部分患者無臨床癥狀(亞臨床型),可有肝大???HAV IgM陽性及ALT升高,總膽紅素在17.1μmol/L以下。 3.急性淤膽型甲型肝炎 起病急,消化道癥狀不明顯,尿色深黃,鞏膜、皮膚明顯黃染,可有灰白便及皮膚瘙癢。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以直接膽紅素為主,血清轉肽酶、堿性磷酸酶、膽固醇等明顯升高,ALT中度升高,黃疸持續(xù)3周以上,少數(shù)達3個月以上,并除外其他肝外梗阻性黃疸者。 4.重型甲型肝炎 急性重型起病急,發(fā)展快,病程在10天內,黃疸迅速加深,頻繁惡心嘔吐、高度腹脹、極度乏力、出血傾向,并迅速出現(xiàn)神經精神癥狀。主要體征有意識障礙、撲翼震顫,及肝濁音界縮小等。血清總膽紅素171μmol/L以上,凝血酶原時間明顯延長,活動度低于40%,膽堿酯酶活力、C3、血清膽固醇及膽固醇脂均明顯降低。但亦有黃疸不明顯或無黃疸而先出現(xiàn)精神癥狀者。病程在10天以上者為亞急性重型肝炎,臨床表現(xiàn)同急性重型。重型肝炎的主要并發(fā)癥如下。 (1)肝性腦?。撼R?,根據其臨床表現(xiàn)的不同程度分為Ⅳ級。Ⅰ級:睡眠障礙,精神紊亂,行為失常,表情淡漠或興奮;Ⅱ級:精神錯亂,定向力障礙,計算力下降,腱反射亢進,肌張力增強,有撲翼樣震顫及踝陣攣,巴賓斯基征陽性,腦電圖改變;Ⅲ級:昏睡狀,呼之能應,壓眶反應遲鈍,痛覺存在,肌張力增強,有撲翼震顫,錐體束征陽性,腦電圖異常;Ⅳ級:昏迷,呼之不應,對各種刺激無反應,肌張力降低,腦電圖有嚴重改變。 (2)腦水腫:較常見,表現(xiàn)為頭痛、嘔吐、視物模糊、意識障礙、煩躁、血壓升高、球結膜水腫、瞳孔改變(變小,中等度散大,忽大忽小,不等大)及呼吸改變甚至呼吸驟停等,常與肝性腦病并存。 (3)出血:表現(xiàn)為皮膚黏膜瘀斑,鼻腔、口腔、牙齦出血。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咯血、嘔血、便血或尿血,甚至上消化道大出血。 (4)肝腎綜合征:肝功衰竭時,腎血流量降低及腎小球濾過率減少,腎的小血管高度痙攣,表現(xiàn)為少尿或無尿。[收起]
1.急性黃疸型 (1)黃疸前期:感染者經15~45天(平均30天)的潛伏期,大多急性起病,有畏寒發(fā)熱、倦怠無力、肌肉酸痛、食欲缺乏、惡心厭油、嘔吐及上腹不適等,持續(xù)數(shù)日至2周。少數(shù)患者無明顯癥狀。主要體征有肝區(qū)壓痛及叩擊痛。末梢血白細胞總數(shù)正?;蚵缘停馨图毎龈?,可見異常淋巴細胞,尿膽紅素陽性,ALT升高,抗-HAV IgM陽性。 (2)黃疸期:大約在發(fā)病后1周,發(fā)熱消退,尿黃似濃茶,鞏膜、皮膚黃染,1~2周內黃疸達高峰。肝大,有壓痛及叩擊痛,部分患者有輕度脾大,ALT升高,血清膽紅素超過17.1μmol/L,持續(xù)2~6周。 (3)恢復期:黃疸消退,癥狀消失,肝...[詳細]
急性肝炎的并發(fā)癥較少,其中比較常見的膽囊炎,偶見心包炎、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
1.HAV和HAV抗原檢測:取病前2周及病后10天內患者的糞便,采用免疫電鏡技術檢測HAV或HAV抗原顆粒,應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糞便和血清中的HAV RNA,并可通過免疫熒光、免疫電鏡或放射免疫法檢測患者肝組織內的HAV或HAV抗原。 2.特異性抗體的檢測:用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檢測抗-HAV IgM,其特異性高,在發(fā)病早期即明顯升高,可作為HAV近期感染的指標???HAV IgG是保護性抗體,病后1月可檢出,3個月后達高峰,維持2~10年,抗-HAV IgG陽性是既往HAV感染及機體有免疫力的標志,可用于流行病學調查。
1.流行病學史 有食用被甲型肝炎患者糞便污染的水或食物史,特別是被污染的毛蚶、蛤蜊等半熟食品,或與患者有密切接觸史。 2.臨床表現(xiàn) 急性起病,發(fā)熱消退后,出現(xiàn)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厭油、黃疸、肝大等臨床表現(xiàn)。 3.肝功能檢查 血清總膽紅素在黃疸前期即開始升高,2周內達高峰,重型及淤膽型可達171μmol/L以上;血清ALT在潛伏期后期開始上升,AST亦可升高。重型凝血酶原時間明顯延長,活動度進行性下降。 4.特異性免疫學檢測 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檢測抗-HAV IgM是確診急性甲型肝炎最可靠的方法,病后8周內保持高滴度,并持續(xù)至恢復早期。[收起]
1.流行病學史 有食用被甲型肝炎患者糞便污染的水或食物史,特別是被污染的毛蚶、蛤蜊等半熟食品,或與患者有密切接觸史。 2.臨床表現(xiàn) 急性起病,發(fā)熱消退后,出現(xiàn)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厭油、黃疸、肝大等臨床表現(xiàn)。 3.肝功能檢查 血清總膽紅素在黃疸前期即開始升高,2周內達高峰,重型及淤膽型可達171μmol/L以上;血清ALT在潛伏期后期開始上升,AST亦可升高。重型凝血酶原時間明顯延長,活動度進行性下降。 4.特異性免疫學檢測 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檢測抗-HAV IgM是確診急性甲型肝炎最可靠的方法,病后8周內保持高滴度,并持續(xù)至恢...[詳細]
多數(shù)急性甲型肝炎一般無需特殊治療,經適當休息、合理的營養(yǎng)及藥物輔助治療,病程大多可以自限。對于少數(shù)重型肝炎,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加強支持療法,阻斷肝細胞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積極預防和治療各種并發(fā)癥,主要措施如下。 1.休息 無黃疸型肝炎,臨床無明顯癥狀者不強調臥床休息。黃疸型肝炎急性期應臥床休息,直至黃疸基本消退,重型肝炎應絕對臥床休息?;謴推诳蛇m當活動,以利康復。 2.營養(yǎng) 急性期患者應進清淡、低脂、富含維生素及易消化的飲食?;謴推趹o予充分的熱量及高蛋白飲食。重型肝炎并發(fā)肝性腦病時,應限制蛋白飲食,以減少腸道氨的產生,預防肝性腦病。 3.藥物輔助治療 目前尚無特效藥物,一般不主張過多用藥,以免增加肝臟的負擔,亦不需用抗病毒藥物及腎上腺皮質激素。急性肝炎可用B、C、E、K等維生素及促進能量代謝的藥物三磷腺苷(ATP)、輔酶A等,同時可并用板藍根、肝炎靈、強力寧及清熱利濕的中藥方劑如茵陳蒿湯加減等。黃疸較深者,可用茵梔黃注射液靜脈滴注。消化道癥狀重或有惡心嘔吐者,應適當補充液體。重型肝炎應采取綜合措施,包括①加強支持療法:適當補充新鮮血、新鮮血漿、凝血酶原復合物等;②促進肝細胞修復與再生:可用促肝細胞生長素、胰高血糖素-胰島素(G-I)療法;③肝性腦病的治療:減少腸道產氨及其吸收,可口服乳果糖。調整支/芳比例,可用支鏈氨基酸(六合氨基酸)等;④腦水腫的治療:及時、足量、使用20%甘露醇,每次1~2g/kg,及50%葡萄糖注射液80ml,靜脈推注,次/6h,交替使用;⑤預防及控制繼發(fā)感染:如有感染應及時選用強有力無肝腎毒性的抗生素,并須警惕二重感染;⑥糾正水、電解質紊亂;⑦預防腎功不全:血容量不足時,應注意補充。[收起]
多數(shù)急性甲型肝炎一般無需特殊治療,經適當休息、合理的營養(yǎng)及藥物輔助治療,病程大多可以自限。對于少數(shù)重型肝炎,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加強支持療法,阻斷肝細胞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積極預防和治療各種并發(fā)癥,主要措施如下。 1.休息 無黃疸型肝炎,臨床無明顯癥狀者不強調臥床休息。黃疸型肝炎急性期應臥床休息,直至黃疸基本消退,重型肝炎應絕對臥床休息?;謴推诳蛇m當活動,以利康復。 2.營養(yǎng) 急性期患者應進清淡、低脂、富含維生素及易消化的飲食。恢復期應給予充分的熱量及高蛋白飲食。重型肝炎并發(fā)肝性腦病時,應限制蛋白飲食,以減少腸道氨的產生,預防肝性腦病。 3.藥物輔助治療 ...[詳細]
甲型肝炎預后良好,大多數(shù)患者在3個月內臨床癥狀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最長不超過6個月,個別病程可達6個月以上。轉慢可能性小,尚未發(fā)現(xiàn)有慢性病毒攜帶者,重型病死率高。
1.控制傳染源 急性患者應按消化道隔離至病后3周。托幼機構的患者須隔離至肝功正常,病原學標志陰性?;颊叩募S便及排泄物應嚴格消毒,對生產經營食品人員應定期查體。 2.切斷傳播途徑 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加強水源及糞便管理,養(yǎng)成良好衛(wèi)生習慣,不食半熟的水產品等。 3.保護易感人群 丙種球蛋白制劑含有較高效價的抗-HAV,在接觸患者后7~14天內注射能有效地預防。近年來,甲型肝炎疫苗已廣泛應用,它具有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可產生能防止及中止感染的中和抗體,我國浙江、上海、昆明、長春等地分別生產了甲肝減毒活疫苗,從小學生及部分幼兒接種情況看,反應輕,安全性好。史克與默克滅活疫苗也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目前正在研制的基因工程疫苗,是預防甲型肝炎的高純度和高效價的理想疫苗。[收起]
1.控制傳染源 急性患者應按消化道隔離至病后3周。托幼機構的患者須隔離至肝功正常,病原學標志陰性。患者的糞便及排泄物應嚴格消毒,對生產經營食品人員應定期查體。 2.切斷傳播途徑 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加強水源及糞便管理,養(yǎng)成良好衛(wèi)生習慣,不食半熟的水產品等。 3.保護易感人群 丙種球蛋白制劑含有較高效價的抗-HAV,在接觸患者后7~14天內注射能有效地預防。近年來,甲型肝炎疫苗已廣泛應用,它具有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可產生能防止及中止感染的中和抗體,我國浙江、上海、昆明、長春等地分別生產了甲肝減毒活疫苗,從小學生及部分幼兒接種情況看,反應輕,安全性好。史克與默克滅活疫苗也具有良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