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頂過了!
兒童青春期矮小的概述
最近收了一個患兒,女孩,現年11歲,因“身材矮小”入院接受診治。據主訴,患兒自幼生長發(fā)育滯后,無明顯特殊面部特征,營養(yǎng)狀況中等,但身高僅為127.6厘米,明顯低于同年齡、同性別正常兒童的平均身高標準,經計算其身高低于-2標準差(-2SD),符合矮小癥的臨床診斷指標。
入院體檢顯示:患兒心肺功能聽診未發(fā)現異常,呼吸音清晰,無啰音;腹部觸診柔軟,肝臟、脾臟未觸及腫大;神經系統(tǒng)檢查亦未見明顯異常跡象,運動協(xié)調和智力發(fā)育均在正常范圍內,
進一步的輔助檢查結果顯示:生長激素刺激試驗后60分鐘,生長激素最高水平測定值為9.82 ng/ml;同時檢測到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IGF-I)水平為316.50 ng/mL,這一數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機體整體的生長狀態(tài),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3(IGFBP-3)濃度為33.84 ug/mL,兩者共同作用參與了骨骼生長與發(fā)育過程。
骨齡測定結果顯示患兒骨齡相當于9歲,這表明患兒存在明顯的骨齡延遲,實際骨齡落后于實際生活年齡,從而支持了矮小癥的診斷。
綜合上述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患兒最終被診斷為“青春期矮小癥”,即在進入青春發(fā)育期階段,由于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或其他內分泌因素影響,導致身高的增長顯著受限。
青春期是一個人生命歷程中至關重要的生長發(fā)育階段,然而,對于部分青少年來說,他們的身高增長并未如期加速,反而停滯不前,這種現象在醫(yī)學上被稱為“青春期矮小癥”。這類病癥的發(fā)生往往讓家長和社會深感憂慮,因為身高的問題不僅關乎孩子的外貌形象,更可能對身心健康產生長遠影響。
青春期矮小癥并非單一原因所致,它涉及到多種復雜的生理病理機制。例如,本文提及的患兒,經過一系列詳盡的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測,發(fā)現其生長激素水平在刺激后未能達到理想峰值,說明可能存在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的問題。此外,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及其結合蛋白的水平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患兒生長調節(jié)系統(tǒng)的微妙失衡。
骨齡檢測是評估兒童生長潛力的重要手段,該患兒的實際骨齡比生活年齡低,這意味著他的骨骼發(fā)育進度慢于同齡人,這也是導致身高矮小的一個關鍵因素。
治療青春期矮小癥需針對具體病因,可能的治療措施包括生長激素替代療法,旨在通過補充生理劑量的生長激素以促進生長板的活動和骨骼線性增長。同時,醫(yī)生還會關注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生活習慣等因素,確保全方位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青春期矮小癥是一種需要早發(fā)現、早干預的疾病。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發(fā)現身高增長速度緩慢或長期低于同齡人平均水平,應及時就醫(yī)并進行相關檢查,以便找到確切病因,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幫助孩子實現正常的生長發(fā)育目標。
提示x
您已經頂過了!
版權所有:杭州微醫(yī)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200356 浙衛(wèi)(03)網審[2014]015號 (浙)-經營性-2014-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