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頂過了!
腦膜瘤是起源于腦膜成分的腫瘤,其內主要含有蛛網膜細胞或蛛網膜細胞分化的細胞。纖維型腦膜瘤是腦膜瘤常見的病理亞型,屬于較少出現(xiàn)復發(fā)和侵襲的腦膜瘤。
2007年WHO根據(jù)腦膜瘤復發(fā)傾向和侵襲性對其進行分級和分型,分為3級15種病理亞型。
WHO I級為良性腦膜瘤(Benign meningioma,BM),包括腦膜上皮型、纖維型、血管瘤型、砂粒體型、過渡型、微囊型、淋巴細胞豐富型、分泌型及化生型;
WHO II級性質介于良惡性之間,包括非典型性、透明細胞型及脊索樣型;
WHO III級為惡性腦膜瘤(Malignant meningioma,MM),包括間變型、橫紋肌樣型及乳頭樣型。
1、WHO I級腦膜瘤
約占腦膜瘤的90%左右,其中分泌性、化生型、微囊型及淋巴細胞豐富型少見。分泌型腦膜瘤(Secretory meningi-oma)其發(fā)病率約占1.6%。
微囊型腦膜瘤(Microcystic meningioma)也較少見,其發(fā)病率約為1.6%,其病理學特點是:腫瘤細胞胞漿透明,被細胞外液體分隔成囊狀、梭形或星狀。
化生型腦膜瘤(Metaplastic meningioma)發(fā)病率未見明確報道,其病理特點為:腫瘤細胞間可見骨、軟骨或者脂肪細胞成分,為非特異性的胞漿脂質樣變而非真正的化生。
淋巴細胞豐富型腦膜瘤(Lymphoplasmacyte-rich meningioma)少見,其發(fā)病率為1.7%,此型腫瘤內可見以淋巴細胞為主的慢性炎細胞浸潤,可伴有生發(fā)中心結構,此類腫瘤也可見脊索樣的組織學表現(xiàn),但多出現(xiàn)于兒童和青少年。
2、WHO II級腦膜瘤
約占腦膜瘤的4.7%~7.2%,其性質介于良、惡性腦膜瘤之間,同I級腦膜瘤相比有較高的侵襲性及復發(fā)率,以非典型性腦膜瘤(Atypical meningioma,AM)為主。
非典型性腦膜瘤可以是上述各亞型的非典型性改變,但有其特殊的病理學特征,即每10個高倍視野下等于或超過4個有絲分裂相即可確定診斷。在有絲分裂率不增高的情況下,至少有以下5種征象中的3種才能診斷為非典型性腦膜瘤,這些征象包括:①細胞密集;②有高的核/漿比的小細胞成分;③核仁明顯而突出;④典型結構消失,成彌漫狀或片狀生長;⑤區(qū)域性或地圖樣壞死。
透明細胞型腦膜(Clear cell meningioma,CCM)較為罕見,其發(fā)病率占腦膜瘤的0.2%~1%CCM同良性腦膜瘤相比有較高的侵襲性及復發(fā)性。
脊索樣型腦膜瘤(Chordoid meningioma)罕見,占腦膜瘤的0.5%~1%,同樣具有較高的侵襲性及復發(fā)率。腫瘤病理特點為與脊索瘤相似,并交錯著腦膜瘤細胞。
3、WHOⅢ級腦膜瘤
少見,約占腦膜瘤的1%~3%,具有很高的侵襲性及復發(fā)率。
間變型腦膜瘤(Anaplastic meningioma)可由I、II級腦膜瘤演變而來,也可一開始即為惡性生長方式。其特點為瘤細胞明顯退行性變、有較高的有絲分裂率(10個高倍視野20個或更多有絲分裂相),或者二者兼有。
橫紋肌樣腦膜瘤(Rhabdoid meningioma)瘤細胞呈橫紋肌樣結構,常保留有腦膜瘤區(qū)域,腫瘤細胞密集,細胞核大、偏位,核旁可見包涵體樣小體,核仁明顯,核分裂象多見,并見壞死區(qū)。
乳頭狀腦膜瘤(Papillary meningioma)其顯著特點是腫瘤細胞圍繞血管呈乳頭樣排列,胞漿及胞核伸向血管壁,呈假菊形團,似漂浮在組織切片中,保留的腦膜上皮區(qū)域與經典的腦膜瘤不同,表現(xiàn)為細胞密集、可見核分裂及壞死區(qū)。
提示x
您已經頂過了!
版權所有:杭州微醫(yī)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200356 浙衛(wèi)(03)網審[2014]015號 (浙)-經營性-2014-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