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jīng)頂過了!
電影《非誠勿擾2》上李香山 忠告 “有痦子一定早點把它點了”。讓大家一下子重視起黑素瘤了。但是那是電影,不盡科學。且看科學的共識:
在中國抗癌協(xié)會臨床腫瘤學協(xié)作專業(yè)委員會(CSCO,Clinioal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的支持下,由CSCO黑色素瘤專家委員會組織國內多名腫瘤學界專家,以循證醫(yī)學證據(jù)為基礎,綜合分析評價了國內外相關資料,于2008年8月正式發(fā)布了第一版《中國黑色素瘤診斷治療共識》,詳細內容如下:
惡性黑色素瘤(MM)是惡性程度較高,臨床預后較差的惡性腫瘤。在西方國家屬于發(fā)病率前5位而死亡率第1位的惡性腫瘤。在我國,由于以前MM發(fā)病率較低,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增長迅速,而臨床醫(yī)生對其診斷和治療與其它惡性腫瘤相比較為生疏。在MM的規(guī)范化診斷治療方面,與西方國家也存在較大差距。
為宣傳普及黑色素瘤知識并促進中國MM診斷治療的規(guī)范化,2007年5月,在解放軍南京八一醫(yī)院秦書逵教授及北京腫瘤醫(yī)院郭軍教授的倡導下,CSCO黑色素瘤專家委員會正式成立,并先后在杭州、南京等地召開了專家組會議。小組十幾位專家教授以循證醫(yī)學證據(jù)為基礎,綜合分析評價了國內外相關資料, 于2008年8月正式發(fā)布第一版《中國黑色素瘤診斷治療共識》,并希望通過循證醫(yī)學證據(jù)的不斷補充,最終制定出適合中國患者的黑色素瘤診治指南,為國內臨床醫(yī)生提供實用的臨床實踐工具。本報將對《共識》內容進行分期連續(xù)刊登,敬請關注。
1. 概述
MM是皮膚腫瘤的一種,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細胞惡變而成,多由痣或色素斑發(fā)展而來,一旦進入快速生長期,則預后差、死亡率高。90%的MM發(fā)生于皮膚,最常見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可見于足底、指趾、甲下和頭皮,少數(shù)發(fā)生于外陰、消化道和眼內。MM與鱗癌和基底細胞癌不同,后兩種起源于表皮的角質細胞,預后較好。
早期MM經(jīng)外科擴大切除后95%~100%可治愈。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與早期診斷非常重要。皮膚MM的早期臨床表現(xiàn)為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潰不愈、邊緣不整或有切跡和鋸齒、顏色改變、局部形成水皰、瘙癢、刺痛等。進而可出現(xiàn)衛(wèi)星灶、局部淋巴結腫大、移行轉移(經(jīng)由淋巴管在原發(fā)病灶與區(qū)域引流淋巴結之間形成皮下結節(jié))和遠處轉移。常見的遠處轉移部位包括遠處皮膚、淋巴結、肺、腦、肝、骨等。
MM預后與患者性別、年齡、腫瘤部位、厚度、淋巴結轉移個數(shù)及乳酸脫氫酶(LDH)等相關。通常,女性患者預后好于男性;發(fā)生于四肢的MM預后最好,軀干其次,頭頸部最差;分期較早者預后較好;LDH較低者預后較好,LDH<0.8正常值者生存期較長;有1個淋巴結轉移者5年生存率為75%,有3個轉移者為15%;浸潤深度<1 mm者10年生存率>90%,浸潤深度>4.5 mm者10年生存率為30%。
2. 流行病學與病因學
MM是所有惡性腫瘤中發(fā)病率增長最快的腫瘤,年增長率約3%~5%。MM平均發(fā)病年齡為45歲,50歲以后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
白種人發(fā)病率高于其他膚色人種。英國近5年來MM男性發(fā)病率增加了28%,女性增加了12%。美國2007年估計MM新發(fā)病例59940人,死亡約8110人。澳大利亞昆士蘭和美國的南亞利桑那州為MM高發(fā)地區(qū),發(fā)病率分別為40例/10萬和30例/10萬。中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發(fā)病率較低,但增長迅猛。北京市八城區(qū)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00年MM發(fā)病率為0.2例/10萬,2004年已達1例/10萬。
MM的病因學在白種人中研究較多,主要認為其與日照相關。日光中的紫外線灼傷皮膚誘導DNA突變。紫外線中的UVA和UVB均可誘導MM的發(fā)生,但UVB在破壞黑色素細胞的某種基因并誘導MM發(fā)病中起主要作用。研究已證實,位于9號染色體短臂的p16或CDKN2A的基因突變是造成黑色素瘤高遺傳易感性的主要原因。
亞洲和非洲地區(qū)的MM患者原發(fā)病灶多位于足跟、手掌、指趾和甲下等接觸紫外線極少的地方,其病因尚不明確。不恰當?shù)奶幚碛锌赡苷T導黑色素瘤的迅速生長,如刀割、繩勒、鹽腌、激光和冷凍等。內分泌、化學、物理因素對MM的發(fā)生是否有影響尚不清楚。
3. 病理類型
MM常見病理類型有淺表擴散型、結節(jié)型、惡性雀斑樣和肢端雀斑樣;少見類型有促纖維增生性、起源于藍痣的、起源于巨大先天性痣的、兒童黑色素瘤、痣樣黑色素瘤和持續(xù)性黑色素瘤等;臨床變異型有無色素性黑色素瘤、黏膜黑色素瘤、甲下黑色素瘤、潰瘍形成型和疣狀表型等。
淺表擴散型,白人中最常見類型,約占常見病理類型的70%,主要發(fā)生于普通皮膚,以水平生長期為特點,表現(xiàn)為大的腫瘤性色素細胞在鱗狀上皮之間呈鉛彈樣或派杰樣播散。腫瘤呈側向性生長,發(fā)生于垂直浸潤期之前,預后相對較好。見于年輕患者間歇性接受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膚,好發(fā)于背部和女性下肢,通常由痣或皮膚的色素斑發(fā)展而來,一般外觀不規(guī)則,顏色各異,可呈棕黑色、粉色、白色、灰色甚至脫色素,邊緣可伴瘙癢,直徑多>0.5 cm。
結節(jié)型,約占15%。定義為處于垂直生長期的侵襲性最強的MM亞型,常表現(xiàn)為快速生長的色素性結節(jié)(偶爾為無色素性結節(jié)),呈半球形,可出血或潰瘍,有的似血性水皰,診斷時一般皮膚浸潤較深。常位于間歇性日光照射的部位,多來源于痣,也可呈跳躍式生長,原發(fā)病灶處無可疑的色素痣或損傷。可發(fā)生于任何部位及任何年齡,但>60歲的老年人和男性更多見。
惡性雀斑樣,約占10%。定義為非典型性黑色素瘤細胞沿真皮表皮交界處呈線狀或巢狀增生,下延至毛囊壁和汗腺導管,并伴有嚴重的日光性損傷,同時有真皮內非典型性黑色素細胞浸潤。通常發(fā)生于中老年患者面部等常暴露于日光下的部位,預后相對較好。該類型并非由痣發(fā)展而來,往往在暴曬后多年發(fā)病。早期表現(xiàn)為深色不規(guī)則的皮膚斑點,可被誤認為老年斑或灼傷斑。
肢端雀斑樣,白種人發(fā)病率低,約占5%,與紫外線關系不大。定義為位于手掌、足底或甲下等無毛發(fā)被覆部位的皮膚黑色素瘤,常發(fā)現(xiàn)較晚,是有色人種最常見的MM類型。黃色人種和黑色人種以該類型最為多見,近期報告顯示,亞洲人中該亞型占58%,黑色人種中該亞型占60%~70%。好發(fā)于手掌、足跟、指趾、甲床和黏膜(鼻咽、口腔和女性生殖道等),因發(fā)病部位特殊且隱匿而易被忽視。
淺表擴散型、結節(jié)型、惡性雀斑樣、肢端雀斑樣。
病理報告模式(病理學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1) 通用的病理學診斷要素:
腫瘤部位、大小(最大徑)、組織學類型
(2) 形態(tài)學預后指標:
表皮黑色素瘤報告腫瘤浸潤深度(Clark浸潤水平)、腫瘤厚度(Breslow厚度),是否有潰瘍形成,腫瘤細胞的核分裂象,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為少量,+++為大量), 淋巴管血管浸潤,鏡下衛(wèi)星灶,切緣是否有腫瘤累及。
(3) 免疫表型: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標志物進行檢測,并報告檢測結果
4 臨床病理分期 參照美國癌癥聯(lián)合委員會 (AJCC) 2002年惡性黑色素瘤(MM)分期標準 ⅠA期 pT1aN0M0 ⅠB期 pT1bN0M0 pT2aN0M0 ⅡA期 pT2bN0M0 pT3aN0M0 ⅡB期 pT3bN0M0 pT4aN0M0 ⅡC期 pT4bN0M0 Ⅲ期 任何TN1~3M0 Ⅳ期 任何T任何NM1 ⅠA期 T1aN0M0 ⅠB期 T1bN0M0 T2aN0M0 ⅡA期 T2bN0M0 T3aN0M0 ⅡB期 T3bN0M0 T4aN0M0 ⅡC期 T4bN0M0 ⅢA期 T1~4aN1aM0 T1~4aN2aM0 ⅢB期 T1~4bN1aM0 T1~4bN2aM0 T1~4aN1bM0 T1~4aN2bM0 T1~4a/bN2cM0 ⅢC期 T1~4bN1bM0 T1~4bN2bM0 任何TN3M0 Ⅳ期 任何T任何N M1
5 治療流程和原則
(一)明確診斷及分期(完整切除病灶) ① 當發(fā)現(xiàn)痣或色素斑有惡變傾向時,應立即完整切除并將可疑病灶送病理檢查(切緣一般為1~3 mm);② 病理報告須包括以下信息:亞型、浸潤深度、最大厚度、潰瘍情況、部位、有無脈管侵犯、分化程度、有無淋巴細胞浸潤及免疫組化結果等;根據(jù)病理報告決定擴大切除范圍并評估預后;③ 確診MM后行全面體檢,進行局部、區(qū)域及易轉移遠隔部位的影像學檢查,確定腫瘤分期。體檢時要特別注意皮膚和淋巴結。應檢查包括肺、肝、骨、腦及遠處皮膚淋巴結等易轉移部位,原發(fā)灶在下肢者應注意檢查盆、腹腔淋巴結。(二)前哨淋巴結活檢(SLNB) 提倡行SLNB,或由淺表淋巴結B超檢測結果(需有經(jīng)驗的超聲科醫(yī)師判斷淋巴結有無轉移)來替代SLNB。SLNB一般在擴大切除術前實施,可在原發(fā)病灶周圍注射放射性物質或美藍等定位前哨淋巴結。NCCN指南建議,Ⅰ期和Ⅱ期患者可考慮行SLNB。多項臨床試驗評價了SLNB的意義,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為MSLT研究。該研究共納入1347例患者(可評價1327例)。原發(fā)灶切除后將患者隨機分組,一組行SLNB,若活檢陽性則行區(qū)域淋巴結清掃;另一組原發(fā)灶切除后觀察。結果顯示,SLNB較安全,并未增加相關死亡率。與觀察組相比,SLNB組的5年無病生存(DFS)率顯著升高(78.3% 對73.1%,P=0.009),但5年總生存(OS)率無差異;SLNB組中活檢陽性者的MM特異性死亡率顯著高于陰性者(26.2%對9.7%,P<0.001);活檢陽性者中立即行淋巴結清掃者5年生存率顯著高于延時清掃者(72.3%對52.4% ,P=0.004)。
(三)原發(fā)腫瘤的擴大切除術 根據(jù)病理報告中的腫瘤最大厚度決定擴大切除范圍。根據(jù)NCCN指南和循證醫(yī)學證據(jù),病灶最大厚度≤1.0 mm時,擴大切除范圍應為切緣1 cm;厚度在1.01~2.00 mm時,切緣應為2 cm;厚度在>2 mm時,切緣應>2 cm。當厚度>4 mm時,許多學者認為切緣應至少3 cm,但就這一點尚未達成共識。
(四)區(qū)域淋巴結清掃 SLNB或淺表淋巴結B超證實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應行區(qū)域淋巴結清掃。腹股溝、腋窩和頸部淋巴結清掃個數(shù)應分別不少于10、15、15個。若腹股溝區(qū)轉移淋巴結≥3個,應選擇性行髂骨和閉孔肌淋巴結清掃;若盆腔CT示腹股溝深淋巴結(Cloquet淋巴結)陽性也應行髂骨和閉孔肌淋巴結清掃。
(五)根據(jù)分期決定下一步治療 1. 手術可達無瘤狀態(tài)者(包括Ⅳ期患者),應行手術清除所有病灶,根據(jù)術后患者的危險度決定輔助治療(詳見后敘)。2. 若手術不能達到無瘤狀態(tài),則不宜行手術,而應給予全身治療。推薦的一、二線治療方案包括臨床試驗,達卡巴嗪(DTIC),替莫唑胺(TMZ),大劑量白介素2(IL-2),DTIC或TMZ為主的聯(lián)合化療或生物化療[包括順鉑+長春堿±IL-2,α干擾素(IFNα)],紫杉醇(或聯(lián)合順鉑或卡鉑),以及最佳支持治療。
(六) 輔助治療
AJCC分期為ⅠA~ⅢA期的患者屬于術后輔助治療范疇。ⅠA~ⅠB期患者為低?;颊撸?5%~100%可手術治愈,無需術后輔助治療,以病因預防為主。ⅡA~ⅢA期患者為中高?;颊?,25%左右存在復發(fā)和死亡風險,一般傾向于行術后輔助治療,已有證據(jù)證實的是大劑量干擾素(IFNα-2b)。
小劑量和中等劑量干擾素 首項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多中心隨機研究結果顯示,小劑量和中等劑量干擾素未改善OS率(35%對37%)。此前一項法國黑色素瘤協(xié)作組(FCGM)研究發(fā)現(xiàn),中位隨訪5年后,輔助小劑量干擾素治療可延長無復發(fā)生存(RFS),并有延長OS的趨勢;奧地利黑色素瘤協(xié)作組(AMMCG)的前瞻性研究也顯示,輔助干擾素治療可延長DFS。 但2004、2005年針對ⅡB 和Ⅲ期患者的兩項試驗結果均為陰性:英國癌癥研究組織AIM HIGH 研究顯示,小劑量干擾素未顯著改善RFS和OS;歐洲腫瘤研究與治療組織(EORTC)18952試驗發(fā)現(xiàn),中等劑量干擾素未能延長無遠處轉移時間和OS。大劑量干擾素(HDI) ,已有三項大規(guī)模隨機臨床試驗評估了HDI對ⅡB和Ⅲ期患者輔助治療的效果。ECOG 1684試驗中位隨訪6.9年時,HDI顯著延長RFS和OS,但隨訪至12.6年時,HDI組OS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18),而RFS仍高于對照組。在ECOG 1690試驗中,相對于小劑量IFN組和對照組,HDI組RFS顯著延長,而OS無顯著改善。ECOG 1694試驗比較了HDI和試驗性GMK疫苗,隨訪2年發(fā)現(xiàn),HDI組RFS率和 OS 率均顯著較高。對這3項試驗薈萃分析發(fā)現(xiàn),輔助HDI可延長高?;颊叩腞FS,卻不延長OS,且HDI組發(fā)生了嚴重可逆或不可逆的不良反應,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2007年會報告的一項Ⅲ期試驗顯示,大劑量IFNα-2b治療4周效果與治療1年相當,這一結果不僅改寫了MM輔助治療模式,而且使患者顯著獲益。戈加斯(Gogas)等發(fā)現(xiàn),HDI治療后產生自身抗體或臨床有自身免疫表現(xiàn)的患者有生存(RFS和OS)獲益。維爾馬(Verma)等進行系統(tǒng)評價和薈萃分析發(fā)現(xiàn),盡管HDI可改善高危患者的DFS,但在中高?;颊咻o助治療中的地位仍不確定。因此,對Ⅱ和Ⅲ期MM患者是否使用輔助性大劑量IFNα-2b,須根據(jù)患者情況而定,并須向患者說明可能的益處和副作用。極高?;颊叩妮o助治療模式仍在嘗試中,如CVD方案(順鉑+長春堿+達卡巴嗪)聯(lián)合IFN,多肽疫苗聯(lián)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4周大劑量IFNα-2b等。目前推薦中高?;颊咝g后至少給予1個月的大劑量IFNα-2b治療,劑量應達到1500萬IU/(m2·d),副作用基本可控制(國外已獲得1類證據(jù))。
中國患者使用大劑量IFNα-2b推薦 300萬-600萬-900萬U劑量爬坡,常規(guī)每天劑量1800萬~2200萬U,每周5天,共4周,之后改為900萬U,每周3次,共11個月。參照北京大學臨床腫瘤醫(yī)院的經(jīng)驗,患者耐受性良好。一周內白細胞下降較多見,但停藥后可較快恢復,血小板降低少見。
7 手術治療
手術對惡性黑色素瘤(MM)的治療意義重大,不管是早期、局部進展期還是有遠處轉移的MM患者,若手術有可能完全切除所有病灶,均應盡量手術。
(一)Ⅰ期和Ⅱ期
應根據(jù)病理報告中腫瘤最大厚度決定擴大切除范圍。如曾接受腫瘤活檢或邊緣切除術者應予擴大切除,并考慮前哨淋巴結活檢。
對于特殊部位(如顏面部、足跟和足趾等)的MM,應在按要求擴大切除腫瘤的前提下,考慮美容及功能方面的需求。在擴大切除范圍充分的前提下,手術時應盡量避免植皮,切除病灶后游離附近皮膚形成皮瓣,旋轉皮膚及皮下脂肪至傷口處,縫合皮膚。
(二)Ⅲ期
原發(fā)病灶擴大切除同時行區(qū)域淋巴結清掃。Ⅲ期中的移行轉移表現(xiàn)為一側肢體原發(fā)病灶和區(qū)域淋巴結之間的皮膚、皮下及軟組織內腫瘤多發(fā)廣泛轉移,手術難以切除干凈,推薦采用隔離肢體灌注(ILP)或隔離肢體分離(ILI)。ILP需借助外科手段實現(xiàn),操作和設備復雜,重復性差,近年有被ILI取代的趨勢。 ILI實質是一種低流量ILP,無氧合過程(乏氧),通過介入動靜脈插管來建立化療通路輸注美法侖,設備要求簡單,且有效率不低于ILP,故近年來得到廣泛應用。
(三)Ⅳ期
大量回顧性和一些前瞻性研究均已證實,在轉移性MM患者中,對原發(fā)灶及轉移灶行完全手術切除,可獲得優(yōu)于預期的生存率。
SWOG 9430研究分析了77例Ⅳ期MM患者,發(fā)現(xiàn)病灶完全切除者的中位生存期為21個月,5年生存率為15%;而全身治療者平均生存期僅為6~8個月,5年生存率低于5%。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2008年會上報告了手術治療黑色素瘤肝轉移患者的預后分析結果,再次證實手術完全切除的肝轉移患者可獲得顯著生存益處,這是繼西南腫瘤研究組(SWOG) 9430研究后的一項較大規(guī)模的預后分析研究。該研究回顧性分析了1991年至今的900余例肝轉移患者,其中54例接受了手術,接受手術者與未接受手術者的中位總生存(OS)期分別為26個月和7個月,5年OS率分別為33%和5%(P<0.001)。
肖恩(Shawn)等總結了可能從手術獲益的Ⅳ期患者的特征:(1)預計生存期長,如無內臟轉移;(2)轉移灶局限、有可能完整切除;(3)體能狀態(tài)(PS)評分為0~1分;(4)既往放化療和生物治療效果好。從這些特征來看,M1a和M1b患者更有可能獲益。
美國杜克大學研究者分析了945例M1b患者的生存期發(fā)現(xiàn),接受手術者的中位生存期顯著長于未接受手術者(20.0個月對7.2個月)。轉移灶可完整切除者、轉移前無病生存>36個月者、肺轉移灶≤2個者、無淋巴結轉移者生存期更長。對于腦轉移患者,淺表孤立性轉移灶可考慮手術切除。一般狀態(tài)良好[腫瘤放射治療協(xié)作組(RTOG)RPA分級為1級、卡氏體能狀態(tài)評分(KPS)>70分、原發(fā)灶已控制、無顱外其他部位轉移、年齡<65歲] 的患者經(jīng)手術切除孤立病灶,有可能獲得長期生存。
隔離肢體分離(ILI)化療循環(huán)示意圖
止血帶充氣后,化療藥物經(jīng)動脈導管快速輸入。動脈端連接血液加熱器和氣泡過濾器。靜脈端連接粗頭針管,人工從靜脈端吸取血液,注射入動脈端,如此循環(huán)20分鐘。隨后患肢經(jīng)動脈端輸入晶體液,從靜脈端吸取同體積血液廢棄。最后放松止血帶,分別拔除動靜脈導管。
8 放療
一般認為MM對放療不敏感,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例如有骨轉移、腦轉移、淋巴結清掃后殘留或復發(fā)及頭頸部(特別是鼻咽部)MM患者,放療仍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骨轉移、淋巴結清掃后的殘留或復發(fā)灶采用常規(guī)放療即可。
頭頸部MM的放療最好采用立體適形放療或調強放療。Ⅰ/Ⅱ期臨床試驗發(fā)現(xiàn),在特定分割情況下,頭頸部MM對放療敏感。多項回顧性研究和Ⅱ期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選擇性/輔助性放療可提高頭頸部MM局部控制率。
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一項Ⅱ期臨床研究中,研究者1983-1992年間共入組174例高危復發(fā)頭頸部MM患者,放療劑量為30 Gy/5 f/2.5 w,中位隨訪35個月。結果顯示,5年局部控制率為88%,高于既往文獻報道(50%);OS率(47%)也高于既往文獻報道;受累淋巴結個數(shù)>3個的患者,5年生存率顯著低于受累個數(shù)為1~3個者(23%對39%)。
1997年一項澳大利亞研究回顧性分析了143例頸部淋巴結轉移術后輔助放療患者的OS率和局部控制率,放療劑量為33 Gy/6 f/3 w,結果顯示,放療組與非放療組的局部復發(fā)率分別為6.5%和18.7%(P=0.055),兩組的OS無顯著差異。
對于黑色素瘤腦轉移患者,推薦首選立體定向放療(伽瑪?shù)?和手術。全腦放療效果不佳,劑量通常為30 Gy/10 f/2 w,患者中位生存期僅為3.6~4.8個月;立體定向放療(X刀或伽瑪?shù)?的局部控制率較高,患者生存期較長。若患者病灶數(shù)為1~3個(一般不超過5個,除少數(shù)研究報道外),多考慮立體定向放療;若病灶數(shù)為5個以上,可考慮全腦放療聯(lián)合立體定向放療。伴有顱外轉移的患者接受立體定向放療后可進行化療和(或)免疫治療。
9 全身治療
晚期MM患者預后較差,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一般以個體化的綜合治療為原則。據(jù)統(tǒng)計,M1a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15個月,M1b患者為8個月,肝、腦轉移患者為4個月,骨轉移患者為6個月。晚期患者總體中位生存期為7.5個月,2年生存率為15%,5年生存率約為5%。
(一)化療
MM敏感的化療藥物有達卡巴嗪(DTIC)、替莫唑胺(TMZ)、鉑類、長春堿、紫杉醇、福莫司汀等,這些藥物的單藥客觀有效率(ORR)均低于20%。其中,DTIC占主導地位,但Ⅲ期隨機對照研究顯示, DTIC單藥的有效率為7.5%~12.2%,治療者的中位生存期僅為5~6個月。新的化療藥物如替莫唑胺和福莫司汀雖然在療效上并不顯著優(yōu)于DTIC,但這兩種新藥均可透過血腦屏障,對腦轉移灶有治療和預防作用,因此在歐洲和北美多個國家被推薦用于MM的一線治療。
基于單藥化療的有效率有限,有人提出聯(lián)合化療方案,如以往多見的CVD方案和Dartmouth(順鉑+卡莫斯汀+DTIC+他莫昔芬)方案,及近年提出的PC方案等。雖然有多項Ⅱ期臨床研究顯示,聯(lián)合方案可改善治療有效率甚至改善患者生存,但多中心隨機對照Ⅲ期臨床試驗卻顯示,與DTIC單藥相比,這些方案“增毒不增效”,更無生存優(yōu)勢。
(二)生物化療 生物化療指化療聯(lián)合白介素 2(IL-2)和(或)干擾素(IFN)治療。文獻報道中,生物化療治療惡性黑色素瘤(MM)的有效率為20%~40%,高于常規(guī)化療,但并未產生生存益處。綜合分析1997-2001年間的5項Ⅲ期臨床試驗發(fā)現(xiàn),生物化療的治療有效率為20%~48%,高于單純化療,但疾病進展時間和總生存期(OS)均無獲益。2007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艾夫斯(Ives)報告了針對18項臨床研究(2500例患者)的薈萃分析結果,其中11項研究為化療+IFN的對照研究,8項為化療+IL-2+IFN的對照研究。結果顯示,生物化療組的完全緩解(CR)率、部分緩解(PR)率和客觀有效率(ORR)均顯著高于單純化療組,但OS與化療組無顯著差異,該結論與既往報道一致。針對新的生物化療方案[例如替莫唑胺(TMZ)+IFN] 的多中心隨機對照Ⅲ期臨床研究,共納入271例晚期MM患者,聯(lián)合組給予TMZ 200 mg/m2,d1~5,Q28 d,IFN-α 5 MU/m2,d1、3、5,Qw;單藥組給予TMZ 200 mg/(m2·d),d1~5,Q28 d。結果顯示,聯(lián)合組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單藥組(24.1% 對13.4%,P=0.036),中位OS無顯著差異(9.7個月對8.4個月,P=0.16)。
(三)免疫治療
1. 不推薦IFN-α單藥治療Ⅳ期MM IFN-α單藥治療MM,雖然已經(jīng)評價過其治療價值,但評價時主要依據(jù)一些較早的臨床試驗,與較近的研究相比,評價方法及結果確認均缺乏嚴謹性。關于IFN-α聯(lián)合一種或多種化療藥物的早期研究表明,聯(lián)合用藥效果優(yōu)于IFN-α單藥治療,但隨后的隨機試驗卻未能證實這種優(yōu)勢。因此,除了可能將其應用于含IL-2的生物化療,IFN-α通常不推薦作為進展期MM的單藥或與化療聯(lián)合治療。隨著對MM的生物學、免疫學及腫瘤微環(huán)境了解的不斷加深,IFN-α治療的劑量及時機可能出現(xiàn)新的調整,從而使其應用更加合理。含IFN-α聯(lián)合治療方案中最有價值的,可能是與其他免疫治療(如多肽疫苗等)聯(lián)合按合理次序用于輔助治療。
2. 大劑量IL-2仍是Ⅳ期MM較佳治療選擇之一 多數(shù)公開發(fā)表的有關大劑量IL-2的臨床試驗(IL-2劑量為60萬~72萬 IU/kg,靜脈給藥,每8小時1次,共14次,休息9天后重復)均報告,大劑量IL-2在治療期間具有較大的毒副作用,需住院治療。治療ORR可達20%,有效患者中約半數(shù)可持續(xù)完全緩解最長達5年。雖然大劑量IL-2治療得到的持續(xù)CR率高于其他單藥或聯(lián)合方案,但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大劑量IL-2治療開始前,預測出哪些患者可能從治療中獲益。由于臨床試驗未能證實小劑量IL-2治療可使MM患者獲益,因此,小劑量IL-2不適宜被推薦用于Ⅳ期MM的治療。
3. 樹突狀細胞( DC)疫苗可嘗試使用 DC疫苗可將黑色素瘤抗原呈遞給初始型T細胞,從而激活患者的特異性抗腫瘤免疫反應。一項Ⅰ/Ⅱa期臨床試驗回顧了1999-2005年入組的70例接受連續(xù)DC疫苗治療的晚期MM患者的生存資料。結果顯示,DC疫苗安全性良好,隨訪至2006年12月,所有患者中位OS為46個月, 15例生存者中,5例CR,2例PR,8例帶瘤生存。迪爾曼(Dillman)等報告的研究中,55例晚期MM患者平均接受7.4次DC疫苗治療,其中53例患者可評價,中位隨訪30個月時,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為7.1個月,其中24例患者疾病仍未進展,OS未達,20例患者生存2.5~5.0年不等。邦舍羅(Banchereau)等于1999-2000年用腫瘤多肽負載的DC疫苗治療了18例Ⅳ期MM患者,長期生存分析發(fā)現(xiàn),DC疫苗治療顯著延長了患者的中位OS。2005年2月,美國FDA批準DC疫苗DC-MelVac疫苗用于Ⅳ期MM的治療。
(四)靶向治療 對細胞信號傳導認識的進一步深入,為我們提供了從分子水平對這些信號傳導通路進行干預的可能。黑色素瘤細胞存在B-raf,N-ras和C-Kit等基因變異,針對這些基因表達產物的單抗、反義核苷酸和多靶點激酶抑制劑等已開始應用于臨床。早期研究結果顯示,對于晚期MM,分子靶向藥物單藥治療效果不理想,聯(lián)合化療可提高療效。索拉非尼、舒尼替尼、貝伐單抗、伊馬替尼、抗CTLA-4單抗、抗Bcl-2單抗等藥物已進入臨床實踐階段;在PFS等生存數(shù)據(jù)方面已取得陽性結果的有索拉非尼聯(lián)合達卡巴嗪(DTIC)的Ⅱ期臨床研究,在有效率方面取得陽性結果的有抗Bcl-2單抗聯(lián)合DTIC的Ⅲ期臨床研究。 國外報道中,C-kit基因變異發(fā)生率在肢端雀斑樣和黏膜黑色素瘤中為30%~40%,目前已有多項伊馬替尼治療C-kit基因突變MM患者獲得顯著療效的報道。國內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發(fā)現(xiàn),DTIC聯(lián)合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或聯(lián)合索拉非尼一線治療晚期MM,均可使部分患者獲益,但仍需等待最終結果才能寫入本共識推薦。晚期MM的治療,已到了化療地位需要變革的時代,但DTIC治療仍然是金標準,靶向治療是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目前,晚期MM的治療應以多學科綜合治療為主,個體化治療是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10 隨訪 0期和原位癌患者 推薦(至少)每年行皮膚檢查,根據(jù)患者危險因素(如皮膚類型、家族史、有無痣發(fā)育不良、非黑色素瘤皮膚腫瘤病史等)決定檢查頻率。ⅠA期患者 應根據(jù)臨床情況每3~12個月詢問病史并查體(重點檢查區(qū)域淋巴結和皮膚),根據(jù)患者危險因素(至少)每年行皮膚檢查,教育患者何時并如何檢查皮膚和淋巴結(每月)。ⅠB~Ⅲ期患者 前3年每3~6個月、后2年每4~12個月、以后至少每年1次詢問病史并查體(重點檢查區(qū)域淋巴結和皮膚)。根據(jù)患者危險因素(至少)每年行皮膚檢查,教育患者何時并如何檢查皮膚和淋巴結(每月)。ⅡA~Ⅲ期患者推薦每4~6個月復查1次胸腹部CT、淺表淋巴結B超、乳酸脫氫酶(LDH)、肝功和血常規(guī),每12個月復查1次腦部CT(或MRI)及骨掃描。Ⅳ期無病生存患者 無論何種類型,隨訪原則皆與Ⅲ期相似。
提示x
您已經(jīng)頂過了!
版權所有:杭州微醫(yī)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200356 浙衛(wèi)(03)網(wǎng)審[2014]015號 (浙)-經(jīng)營性-2014-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