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頂過了!
患者:OH MY GOD,黃褐斑竟然被稱為斑中之王,為什么為什么?我臉上的斑也是黃褐斑嗎,聽起來好嚇人。
皮膚第五診室:
沒有錯,若論面部的色素斑,黃褐斑可是斑中之王當之無愧的人選。
黃褐斑以其易復發(fā),難治愈,在育齡期女性中發(fā)病率高的特點,成功躋身為廣大女性患者和醫(yī)生棘手問題的前列。
但是,在著手對付黃褐斑的時候,一定要先認清楚它!黃褐斑通常對稱分布于面頰、前額及下頜,呈深淺不一、邊界不清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有經驗的醫(yī)生一眼就認出來了。注意,還應該與炎癥后色素沉著斑、褐青色痣、太田痣、黑變病等進行鑒別。
?
患者:感覺我臉上的斑就是黃褐斑,好難過,為什么就我有黃褐斑呢?
皮膚第五診室:
每一個黃褐斑的患者幾乎都會問,為什么就只有自己有呢,別人都沒有。
其實,這是有原因的:黃褐斑的三大主要發(fā)病因素包括:遺傳易感性、日光照射、性激素水平變化。簡而言之,就是,有黃褐斑家族史,不防曬、經常受太陽照射,妊娠、口服避孕藥及激素替代治療均可誘發(fā)和加重黃褐斑。
?
?
患者:要哭了,那我現在該怎么治療呢?
皮膚第五診室:
別哭別哭,還是有得治的,快拿出小本本記下來。
基礎治療:
1)避免誘發(fā)因素:重在預防,生活中需要避免日照,減少烹飪熱/職業(yè)熱接觸,避免使用劣質化妝品、服用引起性激素水平變化的藥物及光敏藥物。此外,還需要保證睡眠充足,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2)修復皮膚屏障:使用透明質酸、神經酰胺、膽固醇、游離脂肪酸等成分的功效性護膚品,對維持皮膚屏障的結構和功能起到重要作用,對黃褐斑的防治有益。
3)防曬:長期使用日光防護指數(SPF)≥ 30、UVA防曬指數(PA)+++的廣譜(UVA + UVB + 藍光)防曬劑,對控制黃褐斑的發(fā)生發(fā)展更有效。
4)美白類護膚品:研究顯示,含甘草提取物、左旋維C、4?N?丁基間苯二酚、白藜蘆醇、谷胱甘肽等成分的美白類功效性護膚品可用于黃褐斑的治療。一定要在醫(yī)生指導下選擇有功效性及安全性,經過臨床驗證的美白類護膚品。
?
插入圖片
?
?
患者:我懂了,但是我在網上搜到可以用光電治療黃褐斑,適合我嗎?
皮膚第五診室:
問得非常好,光電確實可以治療黃褐斑,但一定要分清楚類型。
活動期黃褐斑:避免光電治療及化學剝脫術,應選擇基礎治療配合系統(tǒng)藥物治療。
(活動期是指:近期有皮損面積擴大,顏色加深,皮損泛紅,搔抓后皮損發(fā)紅等癥狀的人群)
1)系統(tǒng)藥物:口服氨甲環(huán)酸,用藥 1 ~ 2 個月起效,建議連用 3 ~ 6 個月;口服維生素C和維生素E;口服谷胱甘肽。
2)外用藥物,包括氫醌及其衍生物(熊果苷和脫氧熊果苷)、維A酸類、壬二酸等。
(注意:以上藥物需在專業(y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
?
穩(wěn)定期黃褐斑:在系統(tǒng)及外用藥物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化學剝脫術、光電等綜合治療。
1)化學剝脫術:常見的化學剝脫劑包括果酸、水楊酸、復合酸等;每2周1次,4 ~ 6次為1個療程,第4 ~ 6 周效果較為明顯。
2)光電治療:主要包括Q開關激光、皮秒激光、非剝脫點陣激光、射頻及強脈沖光等;;每月1次,3 ~ 5 次為1個療程。
?
注意:單一、反復光電治療易導致色素沉著、色素減退/脫失以及復發(fā)等,因此不推薦光電治療作為臨床長期維持手段,連續(xù)光電治療次數不超過15次,間隔 1 年后可考慮重復治療。
?
吳教授:關于黃褐斑,我們已經從它的臨床表現、發(fā)病原因、預防以及治療方面進行了層層分析,還有什么疑問,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哦。
?
參考文獻:
【1】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 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皮膚科醫(yī)師分會?中西醫(yī)結合專業(yè)委員會. 中國黃褐斑診療專家共識(2021版)[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2021,54(2):110-115
【2】舒敏保濕類護膚品在敏感性皮膚中應用指南專家組. 舒敏保濕類護膚品在敏感性皮膚中的應用指南[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9,33(11):1229 ? 1231.
【3】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 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皮膚科醫(yī)師分會?中西醫(yī)結合專業(yè)委員會. 黃褐斑中醫(yī)治療專家共識[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9,18(4):372 ?374.
【4】張瓊予, 孫東杰, 涂穎, 等. 黃褐斑的臨床分期[J]. 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 2018,24(4):274 ? 278
【5】EH, Kim YC, Lee ES, et al. The vas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melasma[J]. J Dermatol Sci, 2007,46(2):111-116.
【6】Handel AC, Lima PB, Tonolli VM, et al. Risk factors for facial melasma in women: a case ? control study[J]. Br J Dermatol, 2014,171(3):588?594.
提示x
您已經頂過了!
版權所有:杭州微醫(yī)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200356 浙衛(wèi)(03)網審[2014]015號 (浙)-經營性-2014-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