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經主人體之表,為諸經之藩籬。風為百病之長,風邪襲人,太陽首當其沖,太陽病為太陽膀胱經之所為病。
風寒襲表的第一表現,首先是造成肺宣降失常,津液不循常道,到處流動成飲,日久反復,則凝聚成痰,不僅阻塞氣道,也可阻塞食道,進而造成氣機滯澀,吞咽不利。一方面,痰飲上犯吐涎沫不絕,另一方面,臟腑失去濡潤,腸道干澀,便如羊屎。這兩個癥狀是判斷食道腫瘤預后的金標準,吐涎沫越多,大便越干澀難解,預后越差。
對于舌體胖大,陽虛明顯者,經常用小青龍湯原方獲效,可謂陰霾散盡,陽回津生。
風邪隨經入腑,影響膀胱氣化,水津不布,少腹乃至腹部脹大、下肢水腫不消,這是惡性腫瘤患者常見的難癥,
五苓散是對證的良方。若血水互結,或邪化熱,傷血動血,瘀血在少腹不去,硬滿疼痛,腹部尤其是婦科惡性腫瘤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取抵當湯的水蛭、虻蟲活血化瘀,力量強大而不傷正氣。其水蛭用12g,虻蟲用3g。
寒主凝澀,與風相合,深入經絡臟腑,損筋傷骨,疼痛難忍,表現在腫瘤臨床往往是癌癥骨轉移的證候,與麻黃湯證的“頭痛身痛,骨節(jié)疼痛”常有相合,可大膽用之。陽和湯用麻黃,《日華子本草》謂麻黃“破瘢堅積聚,良有以也”。麻黃發(fā)汗力強,麻黃湯是發(fā)汗之峻劑。實際上,麻黃用12g,也未必能達到汗出透徹的效果。所以,張錫純用麻黃湯加知母,越婢湯加
阿司匹林,均是增強其發(fā)汗作用。
還有,太陽變證的半夏瀉心湯證,進一步發(fā)展,就由寒熱錯雜到“寒熱膠結”,半夏瀉心湯是臨床上治療胃癌的基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