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腹腔鏡肝囊腫開窗術:
自1991年報道第一例腹腔鏡治療先天性肝囊腫以來,腹腔鏡肝囊腫開窗術因其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已成為治療先天性肝囊腫的重要方法,對年齡較大、伴有高
血壓、糖尿病及其他疾病者尤其適用。
5.1適應證和禁忌證:適應證①單發(fā)或單發(fā)多房性、有癥狀的肝囊腫,囊腫位置表淺,距肝組織表面的厚度不超過1cm為宜;②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發(fā)現的肝囊腫。禁忌證①囊腫深在,表面肝組織較厚(距肝表面1cm以上),有損傷膽管、血管引起膽汁漏及出血危險者;②囊壁增厚的巨大囊腫;③泛發(fā)性彌漫性肝內先天性囊腫;④近期有囊腫穿刺治療史;⑤術前影像學檢查發(fā)現與膽道相通者;⑥曾有上腹部手術史者;⑦囊腫位于右肝后葉或肝膈之間廣泛粘連、腹腔鏡難以接近者;⑧囊腫內出血或感染;⑨寄生蟲性肝囊腫及囊腫可疑惡變者。
5.2手術方法:患者平臥位,全麻,一般采用3孔法。操作要點:①臍部trocar建立氣腹,置入腹腔鏡;②劍突下5mmTrocar為主操作孔;③根據術中探查情況決定第3孔的位置,位于左或右肋緣下。首先置入腹腔鏡探查肝囊腫的部位、大小和數目,在囊壁最薄處穿刺,觀察囊液的顏色和透明度,盡量吸盡囊液,電凝鉤擴大囊壁切口,將囊壁盡量切除,邊緣電凝或鈦夾止血。囊腫窗口盡可能開在患者立位時的最低位,盡可能多切除囊壁,使囊腔充分敞開。通常認為最佳的開窗直徑應大于囊腫直徑,這樣才能通暢引流,且不易閉合復發(fā)。但受囊腫條件限制,一般很少有能開如此大“窗”的患者。經觀察,開窗直徑達囊腫直徑1/2就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而楊廣順等認為囊壁切除范圍的標準應為切除大部分囊壁后所殘余囊壁不能形成“腔”,而僅僅是一個“面”。當然,如果囊腫表淺壁薄,那么能開大盡量開大。只要開窗面積足夠大,雖然未對囊壁進行處理,但囊壁分泌細胞產生的液體也可流入腹腔,經腹膜吸收,囊腫一般不會復發(fā)。
5.3中轉開腹手術指征①術中發(fā)現有明顯膽汁滲漏,腹腔鏡下無法處理者;②術中大出血者;③術中囊腫為腫瘤性,特別是惡性腫瘤者,雖發(fā)生率低,但仍應注意;④術中囊腫暴露不清,腹腔鏡難以處理者。
5.4并發(fā)癥雖然腹腔鏡肝囊腫開窗引流術也會有出血、腹水、胸腔積液、呼吸困難、膽漏等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其中腹水和膽漏為術后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但大量臨床資料顯示,這些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并不高,且可以通過適當的措施予以控制。
綜上,對于需要行手術治療的先天性肝囊腫,要結合囊腫的部位、大小、形態(tài)、囊液的性狀、肝功能以及全身情況等選擇不同術式。一般囊腫引流術盡量避免使用,復雜的多囊肝,需要肝切除、囊腫開窗、注射硬化劑等聯合應用。隨著技術越來越成熟,腹腔鏡下囊腫開窗術因其創(chuàng)傷小、痛苦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有逐步取代傳統(tǒng)手術的趨勢。對于保守治療(如超聲介入穿刺)及腹腔鏡難以處理的囊腫,仍應采用開腹手術,雖然創(chuàng)傷大,但療效肯定。
本文選自邱偉等肝膽胰外科雜志,第21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