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頂過了!
一、【概述】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屬皰疹病毒科嗜淋巴細胞病毒屬,為DNA病毒,呈球形,直徑180-200nm,1964年首次在非洲兒童淋巴瘤組織培養(yǎng)中發(fā)現,為大部分成人攜帶(一旦感染就很難清除,并終身攜帶),主要感染人類口咽部上皮細胞和B淋巴細胞,主要引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EBV-IM),近年研究結果表明其與鼻咽癌、兒童淋巴瘤的發(fā)生有密切關系,被列為可能致癌的人類腫瘤病毒之一。
二、【流行病學】
病毒攜帶者和患者是傳染源,主要經過經口密切接觸傳播,比如親吻,所以人們也形象地稱它為“接吻病毒”或“親吻病”,亦可通過飛沫傳播,四季均有發(fā)病,秋末冬初易發(fā),但EB病毒同其他皰疹病毒相似,原發(fā)感染后常繼以潛伏性感染。
三、【診斷要點】EBV感染相關疾病分類及診斷如下:
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常見癥狀:
1)、發(fā)熱,持續(xù)1-2周,幼兒可不明顯;
2)、咽峽炎,半數患者咽峽部可見灰白色滲出物,部分患者上顎可見瘀點,個別病人合并鏈球菌感染—白色膜狀分泌物,極易誤診為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黃色塊狀分泌物);
3)、淋巴結腫大,可累及全身淋巴結,頸部淋巴結腫大常見;
4)、脾臟腫大,半數患者脾臟腫大,持續(xù)2-3周;
5)、肝腫大,發(fā)生率10-15%;
6)、皮疹,多形性,大部分患者皮疹呈充血性,可表現為紅斑、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
7)、半數病例可出現眼瞼浮腫。
實驗室檢查可發(fā)現淋巴細胞增多,發(fā)現異型淋巴細胞,肝酶升高,血小板減少等,但確診需找到EBV DNA和其表達產物(RNA或蛋白)的存在。血清抗IgM抗體陽性,以及隨之出現的抗NA抗體陽性提示原發(fā)性EBV感染。
診斷標準:臨床上有發(fā)熱、咽峽炎、頸部淋巴結腫大、肝腫大、脾腫大中3項,并有下列實驗室檢查中任意1項陽性者,可診斷EBV感染相關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EBV-IM):
1)抗EBV-CA-IgM及IgG陽性,抗EBV-NA-IgG陰性;
2)抗EBV-CA-IgM陰性,但其IgG陽性,且為低親和力抗體;
3)嗜異凝集抗體陽性;
4)外周血淋巴細胞增多,占50%以上或淋巴細胞總數超過5.0×109/L,異型淋巴細胞達10%以上或總數高于1.0×10/L。
2、慢性活動性EBV感染(CAEBV)常見臨床癥狀特點:
發(fā)熱、肝脾腫大、肝功異常、血小板減少、貧血、淋巴結腫大、皮疹如牛痘樣水泡、腹瀉、視網膜炎等,病程中可出現嚴重合并癥,如HLH/惡性淋巴瘤、DIC、肝衰竭、消化道潰瘍、冠狀動脈瘤、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心肌炎、間質性肺炎及白血病等。
診斷標準:以上癥狀持續(xù)3個月以上,排除其他類似疾病情況下,并有下列實驗室檢查1項以上陽性,可診斷。
1)、血清EBV抗體滴度異常增高,包括抗VCA-IgG≥1:640或抗EA-IgG≥1:160,VCA/EA-IgA陽性;
2)、感染組織或外周血EVER-1陽性細胞陽性;
3)、外周血PBMC中EBV-DAN高于102.5拷貝/ug DNA,4)組織中EBV-EBERS原位雜交或EBV-LMP1免疫組化陽性,5)組織或外周血EBVDNA southern雜交陽性。
3、EBV感染相關噬血淋巴組織增多癥(EBV-HLH):
本病以高熱、肝脾腫大、血細胞下降、高甘油三酯及低纖維蛋白血癥為特點。其機制為EBV感染CTL和NK細胞去功能化,成為大顆粒淋巴細胞并異常增生,產生高細胞因子血癥及巨噬細胞活化,造成廣泛組織損傷。
EBV-HLH診斷包括HLH診斷及EBV診斷兩個方面,以下8條中5條陽性可診斷HLH:
1)發(fā)熱;
2)脾腫大;
3)外周血至少兩系減少,血紅蛋白小于90g/L,血小板低于100×109/L,中性粒細胞低于1.0×109/L;
4)高甘油三酯和/或地纖維蛋白血癥;
5)外周血、脾臟或骨髓中有噬血現象;
6)NK活力降低或缺乏;
7)血清鐵蛋白≥500mg/L;
8)可溶性CD25≥240U/ml。
EBV感染診斷,具有下列2項中1項,1)血清學抗體檢測提示有原發(fā)性急性EBV感染或慢性感染;2)血液、骨髓及淋巴結等組織中PCR、原位雜交和southern雜交EBV陽性。
四、【治療】
1.EBV-IM對癥治療為主,包括:1)合理休息;2)早期使用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更昔洛韋、泛昔洛韋及干擾素等,3)合并細菌感染可使用抗菌藥物;4)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對咽峽部嚴重病變及水腫、有神經系統并發(fā)癥及心肌炎、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并發(fā)癥情況下,可短期皮質激素沖擊治療;5)防治脾破裂,避免擠壓和撞擊脾區(qū),避免劇烈運動,防治便秘,盡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誘發(fā)血小板減少及脾破裂的藥物退熱;
2.對于慢性活動性EBV感染,在抗病毒治療及對癥治療基礎上,可選擇免疫治療、造血干細胞移植等個體化治療措施;
3.EBV感染相關性噬血細胞綜合征,預后常不良,病死率高,抗病毒治療效果差,主要有化學免疫治療和骨髓移植,1)化療藥物可采用vp-16、地塞米松、氨甲喋呤及環(huán)孢素等,分初始治療及鞏固治療兩個階段,總療程約40周;2)對于家族性HLH及慢性EBV活動性感染相關HLH所致危重病例,可考慮骨髓移植。
五、【隨訪及預后】
急性EBV感染大多能自愈,預后良好,病后免疫力持久,二次發(fā)病少見,抗早期蛋白IgA效價增高提示鼻咽癌危險性增加。EBV主要是通過唾液傳播,應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不要口對口喂飼嬰兒,院內注意病區(qū)通風消毒。
提示x
您已經頂過了!
版權所有:杭州微醫(yī)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200356 浙衛(wèi)(03)網審[2014]015號 (浙)-經營性-2014-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