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jīng)頂過了!
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是指手術切除膽囊后原有的癥狀沒有消失,或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癥狀發(fā)生。 包括輕度非特異性的消化系癥狀,如上腹部悶脹不適、腹痛、肩背部疼痛不適、消化不良、食欲減退、惡心或伴嘔吐、噯氣、大便次數(shù)增多等和特異性膽道癥狀,如右上腹劇痛、膽絞痛、發(fā)熱、黃疸等。本病成因較復雜, 病因診斷尚存在一定難度,單純的對癥治療療效不佳。中醫(yī)學認為發(fā)病的基本機制為肝膽失于疏泄、脾胃失于運化、濕熱留滯,臨床常見肝郁、脾虛、濕熱等證,治法以理氣、利濕、化瘀、通腑、調養(yǎng)肝脾為主。
病因病機認識
中醫(yī)學認為, 肝為臟在里,膽為腑在表, 二者在生理功能上同主疏泄,肝化生和排泄膽汁,膽貯存膽汁, 共同促進消化吸收功能。然而膽既是六腑之一,又屬奇恒之腑, 如《類經(jīng)?藏象類》說: “然膽居六腑之一,獨其藏而不瀉, 與他腑之傳化者為異”。 膽既不直接接受水谷,也不直接傳化糟粕,而是貯藏膽汁,促進脾胃的消化吸收。多數(shù)醫(yī)家認為是肝與膽相合,共同完成著重要的生理功能。《素問?靈蘭秘典論》說: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類經(jīng)?藏象類》說:“膽附于肝,相為表里,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只有肝膽疏泄正常,中焦樞紐暢通,正氣才能健旺,抵御外邪。膽主決斷與肝主謀慮實際上反映了人體正氣的盛衰,只有正氣強盛,內氣充實的人,才能主決斷而有果敢行為。患者在行膽囊切除術時心理壓力加大、精神緊張,導致臟腑之氣機逆亂,因而不能行使其正常功能。膽囊切除術后患者正氣虛弱,肝膽絡損,血瘀氣滯,肝膽疏泄失常,膽汁不能正常貯存與排泄,因而導致諸多病癥。《靈樞?五邪篇》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脹論》曰: “膽脹者, 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描述了臨床上肝膽病變常見癥狀為脅痛、脅脹、噯氣、口苦等,而脾胃與肝膽同居中焦,在病理情況下常發(fā)生傳變;《靈樞?經(jīng)脈篇》曰:“肝足厥陰之脈……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靈樞?病傳篇》曰:“病先發(fā)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少陽之勝,熱客于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饑,耳痛溺赤,善驚澹妄, 暴熱消爍”。 肝膽疏泄失職,膽汁排泄不暢,不能促進脾胃運化功能,以致脾胃運化不健,患者常見納差腹脹,大便不調,甚至惡心嘔吐。若肝氣郁結日久則易化熱,邪熱犯胃,又可致胃脘灼熱嘈雜,泛吐酸水,口干口苦等癥。《素問?平人氣象論》曰:“溺黃赤,安臥者,黃疸; ……目黃者,曰黃疸”, 若濕熱中阻,升降失常,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則形成尿黃目赤、全身發(fā)黃之黃疸。氣郁之火或為濕熱之邪,加之手術中失血,總易導致陰血耗傷,肝膽屬木,體陰用陽,陰虛失養(yǎng),失其柔順之性,又易致火旺,擾動心神,因而可見心煩、易驚。
總之, 膽的主要生理功能為貯存膽汁, 與肝相為表里,同主疏泄, 根據(jù)膽囊切除術后綜合癥的臨床特征,本病病因以情志、飲食因素為主,其主要病位在中焦肝膽脾胃,常表現(xiàn)為肝郁脾虛,木土失和,肝膽疏泄失職,脾胃運化不健,病理性質有虛有實,而以實證居多,實證以氣滯、血瘀、濕熱為主,虛證多屬脾氣虛弱、肝陰不足, 臨床常見虛實夾雜證候。中醫(yī)由于從整體出發(fā), 注意到患者在手術前后病變上的一致性與動態(tài)變化,能從根本上調整機體陰陽、氣血、臟腑功能的平衡,根據(jù)不同的臨床證候,采用辨證論治,因而療效更全面持久。我們在臨床上發(fā)現(xiàn)關于本病部分患者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 如認為膽囊切除后所有的問題都已解決,不僅不需要治療,而且在飲食選擇及習慣上亦不需要任何禁忌了,造成手術后病癥很快復發(fā)甚至加重;還有一些術后患者出現(xiàn)了食后飽脹、大便不調等癥狀,一味要求進行胃腸道的相關檢查,或自服調節(jié)胃腸功能的藥物,忽略了與膽囊切除手術有關的生理病理變化,以致失治誤治。中醫(yī)藥對于該病的認識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對于肝、膽、脾、胃、中焦臟象學的理論特色,也貫穿著陰陽五行學說的應用,無論在膽囊手術前與后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并且強調手術后原先造成結石、息肉生成的病變基礎依然存如氣滯、濕熱等,而手術又造成了絡損血瘀、臟腑受傷,因此在手術后應及時調治,防治并發(fā)癥。
本文引自孫飛, 等. 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的中醫(yī)認識和治療進展
提示x
您已經(jīng)頂過了!
版權所有:杭州微醫(yī)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200356 浙衛(wèi)(03)網(wǎng)審[2014]015號 (浙)-經(jīng)營性-2014-0022